人們對於禁忌的事總是特別有興趣, 死亡就是其中之一. 但人們無法在生前得知死亡的真像, 所以跟死亡相關的事物, 像是人的遺體, 總是讓人又怕又好奇. Kutna Hora的人骨教堂, The Ossuary in Sedlec, 因此成為遊客到此的必訪景點之一.
這教堂很小, 幾乎一眼就全看盡了. 在入口買了門票, 售票小姐問我從哪裡來的, 我告訴她我來自台灣, 她遞給我一張護貝好重複使用的說明, 並用中文對我說: 謝謝. 在如此遙遠的異國聽見中文, 頓覺倍感親切; 再一看手上的說明, 竟是繁體中文的, 當下有感動的感覺.
能有這張繁體中文說明, 有賴淡水教會的一位女士, 因此讓我對這裡的歷史和其中的意涵有較深的認識. 真是感謝她!
這座小小的教堂
原來大有來歷, 十三世紀時, 公墓上曾灑有來自各各它的泥土, 致使遠近都想葬於此地. 十四世紀的黑死病和十五世紀的戰亂, 使這裡的屍骨爆滿. 十六世紀時一位半瞎的隱士把這些老舊的骨骸起出整理時, 開始以人骨為材料裝飾這座教堂. 至十九世紀, 一位樵夫Frantisek Rint完成目前的作品.

為什麼要以人骨來做裝飾? 說明上說是為了彰顯"上帝之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我想, 這是現代基督徒希望世人看待這間教堂的想法吧?! 那位創始的隱士怎麼想, 現場已經沒有他當時的作品, 我無法猜測; 但那位繼任的樵夫, 他的藝術巧思無可否認, 只是他用人骨拼成當時統治者的家徽及自己的名字, 這樣的做法真的是"人人平等"嗎?
說明上說, 在那人骨做成的優美吊燈的正下方, 還埋有富人的遺骨. 這麼說來, 這些當作裝飾的遺骨, 只限一般百姓和窮人, 即使死後, 他們的待遇仍是有差別的?
撇開眾生平等的話題不談. 這些遺骨的主人, 生前是否想過自己的身體會成為教堂的裝飾? 如果他們能選擇, 他們是否願意以這樣的樣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4年台灣曾有過轟動一時的真人塑化標本展, 那些人體的提供者, 據說生前都已同意捐出遺體做成的這樣的標本, 所以他們的遺願算是受到了尊重. 而在此的這些遺骨的主人, 僅管可能都是虔敬的教徒, 且不說疫病的無可奈何, 戰亂根本是起源於貴族世家的貪婪而延禍到百姓, 生前無法自己決定命運而只能任由大自然和達官貴人操弄, 死後, 大概也沒人問過他們想如何處理遺體, 甚至自己也不敢想吧?!
西方人喜歡考古, 因此發現了很多古代的知識. 但是, 在驚奇於他們淵博的發現之餘,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到, 這些考古學家面對古人遺體的態度, 是如何的物化與不尊重?
提到死後遺體的處置, 慈濟倡導: 人對自己的身體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 雖然他們立意良善, 希望捐贈器官使病者康復, 捐贈遺體促進醫學教育, 而且也會尊重往生者及家屬的意願, 但這樣的觀念卻使人疑惑, 身體的所有權不屬於自己, 那是屬於誰? 有些教派也很反對慈濟的這項主張, 因為他們覺得, 人是不可能願意放棄對自己身體的主導權, 即便人死後完全無法做任何維護自己身體所有權的事了.
醫界有幾位大老宣導"生前遺囑", 一方面藉此讓人思考自己這一生的目標, 一方面讓親友不必為自己的後事太過煩惱. 雖然不一定都能按自己的理想進行, 但對感到迷失的現代人來說, 應該是值得思考的事吧!
參觀完, 走過教堂外環繞著的墳地, 陰霾的天空即將下雨, 許多墳上飾著鮮花, 有一個人正在用力洗刷一座墳上的大理石墓碑. 這些仍有親友在世的往生者, 仍可在有耶穌鮮血的土壤中安息, 但百年之後呢? 園中幾乎已經沒有多餘的空位可安置新墳, 會不會等那一天, 這些地下的遺骨, 也會被移到室內, 做成另一些吸引遊客的裝飾?
死亡確實是神袐而吸引人的! 這小小一座人骨教堂, 可以讓人想到很多很多事.
人人生前都有無數的規則限制, 死後呢? 我想到自己, 有一大堆人要求我照他們的期望行止, 即便在這難得假期, 逃到離家這麼遠的地方, 仍身不由己照長期以來受到的禮教制約而自我限制著. 等我死後呢? 我能對自己遺體的處理方式做主嗎? 如果可以, 我希望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