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

分成兩半的世界


檢視地圖, 從德勒斯登到薩克森小瑞士的鐵路, 在德國境內的終點站是Schona(這個德文名稱的o上面還有兩個小點). JU說這個字是美麗的意思. 那麼, 這個地方是否真的美麗呢? 懷著這樣的好奇, 我們決定去一探究竟.

下了火車, 在火車站的這一邊, 除了站房外, 只有看到山壁. 比起前面幾站, 到這裡的遊客少得多了, 他們都走下緊臨車站的碼頭, 搭渡船到對岸去. JU和我兩人猶疑了半天, 對岸理論上應該是屬於捷克了, 但那邊看起來有街道和遊客, 應該就是這裡的主要觀光區吧? 我們決定也渡河到對岸去.

沿著一條匯入易北河的小支流河谷, 兩岸各有一條攤商接鄰排列的街道. 除了左岸盡頭的教堂和幾家旅館有著歐洲的風格之外, 這裡給人的感覺就跟台灣或東南亞的舊市區一樣. 再仔細一看, 走在街道中央的遊人或許來自不同國家, 但都是歐洲人, 而兩邊的商家, 每一攤的賣家都是東亞面孔.

谷口有個遊客中心, 我們在這裡流覽了一會兒, 才知道遊客到此多半是為了上山去看一個天然岩石形成的拱門. 我們時間有限, 不想上山去了, 就只在這裡買了張名信片. 這裡的貨幣用的是捷克克朗, 我們果然已經到了另一個國家了. 沒有任何關卡, 沒有任何檢驗, 河上一艘小船就是"國際渡輪", 這對居住在台灣, 凡要到另一個國家就得出關入關辦一堆手續的我們來說, 真是新奇的經驗.

渡過河, 又到了都是歐洲人的世界.

回到Ostrau的民宿, JU跟女主人Ute說起這件事. Ute說, 那個地區叫Hrensko, 那些商家都是越南人, 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移民到東歐來, 就群聚定居在那裡了.

回想起來, 在德勒斯登的蔬果店, 店主好像也都是東亞面孔, 這情形在德南的巴伐利亞和巴登符滕堡兩州, 似乎從沒見過.

此後在捷克的旅程中, 大城小鎮都常見到東亞面孔. 他們不像遊客, 應該是當地居民, 說的不是我們熟悉的中文或台語, 口音也不像日語或韓語, 或許也都是移民到當地的越南人吧!

猶記得四年前到河內, 看到街上宣傳到古巴旅遊的大看板, 當時那種奇異的感覺: 真是來到另一個世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世界局勢變成美蘇兩大強權分立. 這兩個大國的依附國都各自成一集團, 和另一集團的國家互相對立, 互不往來. 台灣是美國這一陣營的依附國之一, 早期總是批評以蘇聯為首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 政府是專制的, 人民是悲苦的; 而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包括台灣), 政府是民主的, 人民是自由的. 這個世界分成兩半, 想要旅行, 留學, 移民, 都只想到自己所屬的這一半的世界; 另一半, 想瞭解也無從瞭解起, 當然也就不會列入考慮. 至於不屬於這兩大陣營的國家.............有這樣的國家存在嗎?

蘇聯瓦解後, 台灣的風氣也漸漸開放了. 這兩個陣營的國家開始交流, 我們才發現, 原來有些共產主義國家, 像是捷克匈牙利, 也是美麗的; 有些資本主義國家, 像是美國, 也是為了自身利益不擇手段的. 這世界一分兩半, 非黑即白, 這樣迂腐的概念, 原來只存在於未開化的腦袋裡.

回到台灣後看了一些東歐的資料, 才知道不屈從於這兩大強權的第三勢力, 確實存在的. 南斯拉夫的前領導人鐵托發起不結盟運動, 主張不屈從任何強權, 所有國家和平共處, 尊重彼此的異議, 反對任何形式的侵略. 僅管這些年來這個不結盟組織也在漸漸變質(中國竟也是這組織的觀察國之一), 但這些基本主張看起來應該都是正確的. 只是, 並非正確的事, 就會被實現. 以台灣來說, 不管政權是在哪一黨手上, 我們的政府敢公然向美國說"不"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