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6日

人工, 真有這麼糟嗎?

以前提到國家公園, 想到的就是自然的景觀, 似乎一切人為的建築, 都是違反成立國家公園的保護原則的.

和JU去德國的德勒斯登旅行時, 在youth hostel的房間裡看到一張風景圖片, 詢問之下, 原來是位於德捷邊境薩克森小瑞士國家公園的Bastei橋. 這張圖片深深吸引了我, 加上JU對德勒斯登的古蹟名勝興趣缺缺, 兩人臨時起意, 到這個國家公園去玩兩天.

從德勒斯登中央火車站, 每半小時就有一班列車開往公園中位於易北河沿岸的小鎮. 不同於印象中國家公園的原始自然, 狹窄的河谷兩岸, 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村落. 多如河水的遊人中, 不只是像我和JU這樣的力壯(不算年輕了)的人, 還有許多拄杖而行的老人, 和推著嬰兒車的家庭. 河中, 載滿乘客的遊船和渡船忙碌地行駛著.

前往Bastei橋, 要在Kurort Rathen這一站下車. 這個小村被易北河從中分成兩半, 火車站和Bastei奇岩區分別在河的兩邊. 下車後, 即可看見成排奇岩矗立在對岸. 搭渡船過河, 在渡口前街道的第一個路口左轉, 即可找到前往這些奇岩頂的路, 交通非常便利.
這條步道向上直達奇岩的稜線, 再沿稜線向北而去, 岩塊間以橋樑連接, 沿途設有多處觀景臺, 讓遊人居高賞景.

遊人絡繹不絕, 對生態絕對會有影響. 這看在堅決環保的人士眼中, 會是好事嗎?

看著眼前這岩上壯偉的橋, 我想, 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 人為的景觀, 就不能被視為大自然的一部份, 像是水獺做的水壩, 或螞蟻築的蟻穴塔一樣嗎? 誠然, 人為的破壞力太大, 常造成環境大規模的改變. 但是, 環境本來就是一直在消長的, 一定要它停留在現狀, 也是違反自然的吧? 如果人類使環境變動的速度快過人類適應的速度, 因此造成人類的滅亡, 看來也很符合自然的法則.

反過來說, 盡力求生存是生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第一法則. 身為人類, 似乎不能把人類絕種看做是自然的事, 而是該為自己族群的存續(可不是"為地球"這麼崇高)盡力吧!

那麼, 這座Bastei橋究竟該不該建呢?

會說德文的JU跟位於Bad Schandau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的服務員聊天, 她告訴JU, 這個國家公園成立的歷史不長, 而且成立時, 已經高度開發了, 許多野生物種, 包括做為這裡的標誌的歐亞猞猁, 都已很難見到了, 但是遊客願意來到這裡, 就會對這裡的一些資訊加以注意, 他們就能趁機做保育的宣導, 遊客從此也會比較支持生態的保護.

應該有不少遊客跟我們一樣, 是被Bastei橋的美麗和名聲吸引來的. 來到這裡的遊人, 受到當地居民親切的態度, 和美麗風景的感動, 以後當會更支持國家公園的保育理念. 如此說來, 這座Bastei橋所帶來的正面效果, 說不定比負面影響來得高呢!

回到台灣, 在網路上查詢資料, 看見台灣的國家公園官網中的介紹, 開宗明義就說: 國家公園是指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http://np.cpami.gov.tw). 台灣的國家公園中, 也有一個金門國家公園, 是以人文史蹟的保育為主, 兼帶對當地自然生態加以保護的. 顯然我以前對國家公園的概念過於狹隘了. 自然和人為景觀, 一個文明的人會對兩者都加以重視. 而兩者之間, 可以並存且互相輔助, 就像Bastei橋和歐亞猞猁, 或金門戰地公園和在太湖休息的過境候鳥.

1 則留言:

管窺 提到...

公園裡的歐亞猞猁:The missing lynx of Bad Schandau
http://www.virtualtourist.com/travel/Europe/Germany/Land_Sachsen/General_Tips-Land_Sachsen-B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