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

雲林水林顏厝寮

近幾年陸續看了幾本現代台灣作家寫的歷史小說. 同一個人物, 在不同作家以不同立場的作品中, 就呈現出不同的個性和風貌, 常常在一本書中是憂國憂民的大英雄, 到另一本書中就變成奸惡自私的大壞蛋. 但有個人物, 顏思齊, 每本書都著墨不多, 但也少有惡評, 甚至有些書中的形象彷彿梁山泊好漢. 上網查了查, 有人說他是第一個大規模帶領漢人墾殖台灣的人. 這樣說來他應該是台灣史上很重要的人物吧! 但怎麼好像不怎麼有名? 不記得學生時代的歷史課本中有提過這號人物. 後來才知道, 北港巿區圓環的方尖碑就是紀念他的, 他所開拓的地方, 就在北港隔鄰的水林鄉, 主寨現在名為"顏厝寮".
興緻勃勃地跑到顏厝寮去, 想參觀故事館, 心想這裡或許會有地方故老留下的鄉野傳說. 走到門口, 一位先生正好出來, 問我是不是要找工作. 我錯愕了一下, 回說是要來參觀的. 他說, 故事館早已沒有任何展品, 現在是就業服務中心. 問他這附近是否還有相關的古蹟, 他說這不是他的業務範圍, 所以他不知道, 就騎著機車走了. 這位先生大概是公務員吧! 可能之前來參觀的人不多, 政府見歷史不能為地方賺來觀光財, 總得幫當地人另尋出路, 所以才廢了故事館改做就業服務處吧. 這樣的做法也沒錯, 據說顏思齊也是因為海盜營生困難, 才帶著手下來台灣墾荒的, 大家想的都差不多. 不過, 網路上的資料更新一下吧, 別再顯示故事館營業中, 免得又有人白跑一趟.

在村裡逛了一下. 雖然故事館沒了, 村裡還保留了一些配合故事館的裝飾. 一些解說牌講解了一些當地相關特色, 像是三合院有超長的護龍和前埕, 以使正廳的人有多一點時間應對來襲的敵人, 這在當地還可以看到幾個這樣的院落; 全村繞一遍, 村中道路確實呈U字型等. 
解說牌上說, 當地舊名"水燦林", 可佐證是水賊聚居之地. 水燦林這名字以前聽過, 當時這名字讓我聯想到: 蓊鬱林間光燦閃亮的豐美水澤; 現在看到解說牌的說明, 才發現"水燦"其實是台語"水賊"的諧音, 美麗的聯想畫面瞬間破滅.
村裡最顯眼的特色, 大概要屬門口那個做信箱用的大紅色水壺吧. 不知道有沒有什麼典故?
巷道旁有一些像是裝置藝術的東西, 走近才發現有說明牌, 原來這些都是以早期當地生活為靈感的作品. 這說明牌太小了, 差點錯過了. 那個思齊屋只是仿作模型吧, 但實屋會有多大? 當然不可以太大, 否則怎麼扛厝走溪! 但為什麼要扛厝走溪? 看材質不過是竹竿茅草, 當時台灣應該隨處都有, 要搬家, 到當地再採集蓋新的不是比較方便嗎?
一面矮牆上有一幅作品, 是男女老少一起討論村中營造的情景. 旁邊的小小解說牌說, 一開始村民抱著懷疑冷漠, 漸漸試著參與, 到後來熱心的過程. 當完成時, 村人很高興吧! 只是引起的迴響不大, 不知道是否讓他們很失望?

回來跟大家說了這趟顏厝寮之行. 大家覺得, 以前人覺得做賊沒面子, 即使真的做了賊也不會大聲承認, 連梁山泊宋江都一心洗白, 所以僅管顏思齊或許真的對台灣開拓有所貢獻, 他畢竟是海盜, 所以歷史上不大留名.
後來為什麼又把這段歷史挖出來了? 或許跟前一陣子本土化政策有關, 那時很多台灣早期歷史都重新被重視. 也跟流行媒體有關吧, 不是有很多海盜電影和動畫都很受歡迎, 讓年輕人以為海盜是冒險家, 而不是打家劫舎的壞人. 現在的政策是要跟中國劃清界線, 大概就不喜歡會讓人想到祖先來自中國的歷史, 顏思齊這段歷史大概會再沈寂下去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