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第一次去日本關西, 在姬路遇上颱風, 只能匆匆到此一遊, 但仍留下很好的印象: JR車站樓上的大書店, 一出車站即見大馬路盡頭如展翅白鷺的姬路城. 這次再遊關西, 想再回味一下上次的驚艷, 便把姬路又排入行程.
起先, 失望了: 車站樓上的書店沒有了; 走出車站, 路的盡頭沒看見美麗的城堡, 只見一棟白色高大的醜東西, 外面畫著原該在那裡的大天守閣; 雖然早早就不斷告訴Y日本的旅館房間非常小, 當到了預訂的旅館, Y一進房間就垮了臉.
僅管Y非常不滿, 還是按原訂行程玩, 第二天去了岡山, 第三天早上作姬路城半日遊.
到了姬路城, 才知道原來大天守閣在整修中, 那棟醜陋的白色大建築內就是大天守閣. 因為大天守閣不能讓人入內參觀, 所以姬路城的入門票降價二百日元. 但大建築內, 貼著城堡外部的空間, 想參觀可另外購買二百元的見學券. 這下我原先的失望轉為佩服, 門票降價讓失望遊客的情緒稍微平撫, 而久久一次的整修現場展覽讓好奇的遊客又把錢心甘情願地掏出來了. 多年前去青海察卡鹽場參觀, 只因前夜下了雨使鹽溶了不少而使許多參觀項目都不能進行, 遊客只能在入口附近看幾眼, 但還是要收全額門票, 讓人覺得此地不值一遊; 更早幾年去德國符茲堡參觀主教宮, 當時也因為部份建築整修中而把門票降價, 讓人覺得德國人是文明公平重視消費者權益的; 中國的作法故然落後, 德國的作法才是好的, 卻還比不上日本姬路城的作法聰明.
依著路線遊過西櫓和庭園, 到白色大建築前從自動販賣機買了見學券進入參觀. 底下1-4樓是往年姬路城整修的史料. 原來在明治維新時, 日本進行西化, 各地很多古城都被拆毀, 這裡也被破壞了不少, 幸而還沒全部拆掉. 後來日本人又回頭追尋老祖宗的東西, 被完全拆毀的古城只能依史料重建成只有外觀像, 內部卻跟現代建築差不多的不新不舊的樣子, 這裡幸運地成了少數真正的古蹟. 既然是真正的老東西, 整修時也得用老方法修, 在五樓, 可透過玻璃看工人修屋頂, 以科技和精密儀器著稱於世的日本, 古蹟整修全用人力手工在做.
五樓有幾位志工在各角落免費為遊客解說眼前所見的事物, 玻璃前面的志工老先生會說英文, 他說, 好的東西都要用手工做, 機器做不出真正的好東西, 日本人是非常重視具有好手藝的工匠的.
好古園清潔人員跪在地上以抹布手工擦洗涼亭 |
出了姬路城, 到城旁的好古園參觀. 這個庭園像其他日本庭園一樣, 一花一樹都經過精細的整理. 經過方才看過的姬路城整修展覽, 我注意到這個庭園的維護, 也是靠著大量的人力以手工在做: 園丁拿著修枝剪一枝一枝地小心修整樹木, 穿著雨鞋蹲在穿園的流水中用手疏開水中的水草, 清潔婦提著水桶, 用抹布擦洗園中涼亭的欄干和地板.
日本人總是很重視細節, 會為了一點小事不斷追求極致, 而成為各種各樣的達人, 日本的機械也是因為機械達人的認真才會造得如此精密. 但即便全世界都對日本的機械有信心, 日本人自己卻不把一切都交給機械, 仍在各種方面堅持用最原始的方法, 手工去做. 這在其他國家的人眼裡, 包括曾深受日本影響的台灣人, 都不大能理解認同. 但, 這不就是日本能一直保持領先的原因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