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初到花蓮, 住在上美崙, 往返市區多會經過松苑下的美崙坡. 記得當時在坡旁靠河岸這一側是一片老房子, 其中一間屋頂上有個大招牌, 好像是"犇羴鱻"之類的. 那時只覺得這招牌有趣, 對這區老房子倒沒什麼興趣. 在花蓮, 即便是十多年後的現在, 也多得是老房子.
搬離美崙區有十一年了. 那天再度經過美崙坡, 不再看見那個招牌, 卻另有一指標, 寫著"將軍府". 依稀記得曾在一些古蹟文化保護人士的文章裡看過這名字, 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倒是沒去注意過. 反正不趕時間, 彎進去看看.
站在路口向巷子裡看, 左邊有個窄小的防空洞, 右邊是一排破舊的老平房, 左前方有一間門戶敞開的日式房屋, 屋前有一棵大樹, 座椅, 和大大小小的解說牌, 想來這就是給人參觀的地方了.
走近這間大屋, 看了樹旁的解說牌, 原本以為是一棵大樹, 原來是兩棵相倚的樹. 這樣的樹, 照例是叫夫妻樹. 在艷陽高照的日子, 這樹下的蔭影真是清涼.
院落裡的座椅初看沒什麼, 還有些嫌老舊. 直到看到一些木條上斑駁的油漆字"有電勿近", 這木頭不會是從別的老建築拆過來的吧?
這大屋是雙拼式建築. 先脫了鞋打算進靠近路口的那一房看看, 屋裡坐了一位中年女士, 她說這一邊展示的是地底下挖到的史前遺蹟, 叫我先到隔壁去聽志工解說這一區的歷史.
穿了鞋走到隔壁, 這裡有兩位中年女士和一位老先生. 女士們說河岸邊有很美的花園, 叫我先去看看. 依她們指示走到巷底的美崙溪旁, 河岸做了仿竹的欄干, 小小的花圃中, 當季草花正在盛開.
回頭走近那排老平房, 從破敗的格子窗向裡窺看, 裡面都是像日式房屋一樣架高起來. 有些屋裡還有幾件老舊家具, 有些只剩空屋, 有些則連地板都沒了. 看來這些房子已經很久沒人住了.
在那間雙拼屋的隔壁, 有一間比較大的屋子. 看這樣式也有幾分日本味, 卻又不是很道地. 上方搭了鐵皮屋頂把整個屋子遮起來, 這間應該是間重要建築, 才要這樣特別保護它吧? 從同樣破敗的窗口往內看, 裡面雖然還不至像鬼屋, 但也沒多好, 大概還沒整修. 繞著屋子走向後院, 這屋子外觀看起來還挺漂亮的. 後院的大院子裡, 只有幾隻小狗在那裡互相玩鬧. 院子的角落有一個篷子, 裡面是一艘奇怪的船, 船身貼滿了光碟片, 船中立起一根竿子, 頂端有像是太陽能板的東西, 這是資源回收環保船嗎?
回到雙拼屋有三位志工在的那一間, 他們得意地告訴我, 他們是民生社區的志工, 河邊的花草都是他們種的. 而這區老房子, 以前是軍方的眷舍, 政府給了那些住戶很多錢讓他們到別處自己買房子, 這裡就空下來了. 不要小看這些房子破舊, 這些建材都是上等的木頭, 一根樑木就值三萬塊, 每一間的價值可能都上億.
這麼好的房子, 怎麼不整修一下呢?
要修呀, 可是還沒有錢, 現在只修好了這間雙拼屋.
我點頭, 修好了可以做很好的博物館吧?
一位志工女士不以為然說, 做民宿比較好吧!
那位老先生說, 不行啦! 那每一間將來要做什麼都規定好了啦!
此時又來了幾位訪客, 老先生一收原先閒聊的語調, 向那幾位訪客客套地問, 要不要為他們做一些解說? 其中一位不置可否點了一下頭, 老先生拿出雷射指示器請他們到裡間的地區縮小模型前開始解說, 我也跟過去聽.
目前已整修好的展示館是將軍府隔壁的雙拼屋, 門前有夫妻樹 |
原來, 真正的將軍府是隔壁還未整修的大屋. 這個名稱的來源, 是因為前屋主是位官拜少將的工兵學校長官. 而現在整修好的這間雙拼屋, 則是官階稍低的兩位軍官的官舍. 這一區自從日據時期就是日本大官聚居之處, 當時叫陸軍港. 日本軍方將物資運到花蓮港後, 用小駁船沿美崙溪運至佳山一帶去. 花蓮舊市區, 也就是現今民生里這一帶, 由此而發展起來. 老先生用雷射指示器一一指點著模型上日式的舊建築, 花蓮醫院, 花崗國中, 鐵道文化園區, 這些曾有過輝煌歷史的老地點, 現在都已不復舊觀, 但街道大致上還和當時一致.
說到光復時期左右, 那些訪客已經悄悄離開了, 剩下我還在聽著. 但老先生的解說此時才進入精彩處. 國民政府接收了這地區大部分的公家建築, 分派給各單位使用. 花崗國中幾經演變, 才成為國民中學. 縣政府, 縣議會, 法院等公家機關原先都在花蓮客運總站附近一帶, 後來一位縣長認為美崙區地勢高灌溉不易, 不適合做農業區, 但大雨來不會淹水, 就把整個行政區都遷到那邊去了. 之前分派給這些單位的房舍, 現在都已歸私人而且都重建過了. 唯一例外的是臺灣銀行, 一直固守著沒改變. 以前的火車站就在花蓮客運總站旁, 老花蓮人現在還稱呼這一帶叫"舊站". 後來為了把北迴線和花東線銜接在一起, 在現在的位置建了新火車站, 市區也漸漸向那一帶延伸發展過去. 老先生對近幾十年這一區的變化如數家珍, 每一區段, 每一間或大或小的房子, 他都能詳述演變細節.
我聽著老先生的解說, 疑惑著水那麼淺的美崙溪竟能行船, 驚異著老先生對這一區的變遷歷史如此瞭解, 待老先生解說告一段落, 請教他從何得到這麼詳細的史料? 老先生笑說, 部份是志工訓練時的資料看來的, 部份是他自己親眼看到的. 他簡單說了他自己的故事:
老先生姓施, 原是嘉義人, 四十多年前嘉義天災讓人日子過不下去(八七水災?), 他一位在木瓜林場工作的甥兒建議他到花蓮來發展. 當時花蓮的規模遠不及現在(現在也還只是個小城), 他在石材業工作, 並在民生里買了房子定居下來, 日子漸漸好起來. 後來發生世界能源危機, 石材業也受了牽連經營不下去, 此時民生里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 他就著地利之便, 改行自己開店做起小生意, 直到現在. 因為里長就住在對門, 每每社區裡有活動或需要志工, 里長就會來找他參加, 所以老先生整天不得閒, 身兼環保志工, 守望相助巡守隊等職, 只剩每星期天早上這半天有空, 可以來將軍府這裡當解說員. 眼前這硬朗熱心的老人, 親身參與了這一地區四十多年來的轉變, 難怪他會對這一段變遷如此瞭解, 他本身活脫脫就是東部開發的活歷史!
這一盤桓, 一個上午就這麼過去了, 向三位志工告別, 沒時間再去看考古遺蹟, 就離開了.
近年, 許多地方都在為老房子要留還是要改建爭執不已, 其中許多老房子破敗得看不出有什麼價值, 追溯它的歷史也看不出有什麼重要性, 但一些自命文化保衛人士仍口誅筆伐向政府不斷謾駡抗爭.
究竟老房子是留下好, 還是改建了好? 都不改建, 徒占著一個大地方, 讓少數幾個所謂文化人士偶爾來此傷春悲秋, 似乎也沒什麼意思.
但是, 像這將軍府, 留著可以做為整個地區的歷史博物館, 可以凝聚社區意識, 留下的價值應該是比賣給商人建成河岸豪宅, 或是只是建個平時沒什麼人來的河岸公園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